新闻网讯(通讯员:刘方驿、孙超)4月7日,武汉大学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专项中的“基于孕期筛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构性出生缺陷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项目,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成功举办了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黄荷凤院士检查指导会议。此次会议由计算机学院玄跻峰副院长主持,科发院吴红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院长及项目负责人杜博教授、项目各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成员参与。
项目负责人杜博教授向黄荷凤院士演示了项目阶段性成果:胎儿超声影像智能诊断大模型,超声机器人,医疗干预智能体。


计算机学院玄跻峰副院长致辞欢迎黄荷凤院士一行,并介绍了项目骨干成员。

武汉大学科发院吴红波副院长致辞,肯定了重研项目的现有成果,感谢黄院士对武汉大学科研项目的支持,为黄院士颁发专家指导组组长聘书。

项目负责人杜博教授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杜博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我国出生缺陷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严重影响子代健康,先天性结构出生缺陷占比高,但早期诊断率低;然后回顾了项目研究内容,包括五个课题及之间的关联。杜博教授着重介绍了各个课题的代表性成果,课题一完成了大规模多模态孕期筛查数据集、规范化数据处理平台和孕期筛查大数据知识图谱的建设;课题二构建了中文医学语言大模型、超声影像智能测量多模态大模型以及可解释早孕期先心病智能诊断,超声影像先心病诊断大模型;课题三揭示了神经发育障碍的分子机制,采用纳米孔技术精细描绘胎儿转录组;课题四发现了先天性主动脉狭窄、脑积水及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致病机制;课题五构建了病案信息管理平台,并出台了《肺动脉闭锁胎儿心脏介入治疗》专家共识。

黄荷凤院士对项目整体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各课题进行了细致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她指出,项目需始终围绕“结构性出生缺陷”的核心(如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等),避免分散至非结构性领域(如自闭症等无结构异常的疾病),并补充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研究(如脑积水、无脑儿),需与现有心脏病的逻辑衔接,避免机制研究突兀。针对阳性病例数据量扩充的问题,黄院士建议整合更多模态数据(超声、磁共振、生化指标、基因数据等),探索多维度数据融合(如生化指标与影像数据的关联性分析)。黄院士建议项目团队多与医生深度沟通交流,突出模型的临床价值,如提前诊断窗口、提升早期诊断率、降低漏诊率、与临床结果符合率对比、提升医生工作效率等。针对人工智能项目的落地,黄院士建议参考“智能听诊器”等成功案例,让大模型更好用,简化医生使用流程,推动大模型临床应用试点。此外,黄院士建议项目团队要重视核心算法的技术保护,尽早申请专利保护;各课题相关任务要更加明确且切题,明确人工智能团队与临床团队分工;希望项目再接再厉为我国胎儿医学做出更大贡献。

与会各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也汇报了进展情况,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黄院士的指导为项目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项目团队表态会继续紧密沟通,针对性地攻克难关。